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医德医风医道和中医药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院行风办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梳理并提炼中医药传统文化中的医德医风医道的思想精髓格言警句整理阐发,这些内容与时俱进地诠释其现实作用和当代价值,有效供给医疗卫生行业思想教育内容,启迪我院医务工作者形成更高层次的精神价值追求,提升全院干部职工人员素质、推进新时代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下面是《医德医风教育专栏》第五十五期。
医道篇:拯黎元之疾苦,赞天地之生育,其有功于万世大矣
【原文】
医之为道,由来尚矣。原百病之起愈,本乎黄帝;辨百药之味性,本乎神农;汤液[1]则本乎伊尹[2]。此三圣人者,拯黎元[3]之疾苦,赞天地之生育,其有功于万世大矣。万世之下,深于此道者,是亦圣人之徒也。贾谊[4]日:古之至人,不居朝廷,必隐于医卜。孰谓方技之士岂无豪杰者哉?
【简介】
选自俞弁《续医说》卷一《原医·至人隐医》。俞弁(生卒年不详),字子容,明代医学家。《续医说》十卷,系俞弁仿照宋代张杲《医说》体例,辑录历代文献中的医学典故编集而成,分为原医、医书、古今名医、厚德等二十七类。
【注解】
[1]汤液:即《汤液经法》,是古老的方剂学著作,相传为伊尹所作。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序》:“伊尹以亚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
[2]伊尹:商代贤臣,辅佐商汤夺取天下。又是传说中的医学家。
[3]黎元:即黎民百姓。
[4]贾谊:西汉初年著名文士,官至长沙王太傅。
【语译】
医学作为一种高深的学问,由来已经很久了。推原百病的发起与痊愈,本起于黄帝;辨别百药的气味和药性,本起于神农;汤液则本起于伊尹。这三位圣人拯救黎民百姓的疾病困苦,辅助天地生育万物的德性,他们的功劳非常巨大,惠及万世。万世以下,精于医道的人,也都是圣人一类的人物。贾谊曾说:古代的至人,如果不居于朝廷之上,那么必定隐逸于医者、卜者之间。谁说方技之士里面没有豪杰呢?
【阐释】
这段文字追述医道的起源,通过黄帝、神农、伊尹发展医学的功绩,表明医道能拯救黎民百姓疾病之苦,具有辅助天地生长养育之德。
《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曾经提到了圣人的境界,这也是医家追求的极高的境界:圣人仅次于“真人”和“至人”,真人是“提挈天地”的,至人是“游行天地间”的,不免有过于高逸而远离人世的感觉,而圣人是“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行不欲离于世”的,是和天下黎民百姓生活在一起的。
医学在古代虽被归于方技之学,但却是一种圣人之道。在医史传说中,医学的建立和圣人的创作发明关系密切。对百病本原和治疗规律开展研讨探究,形成系统的医学理论,从黄帝开始;遍尝百草,辨别各种药材的性味,形成本草学说,从神农开始;将诸药组合成方剂,以汤剂治疗患者,形成方剂之学,从伊尹开始。其中黄帝、神农是治理天下的圣王,伊尹是辅佐成汤、再造殷商的圣相。这三位圣人,不但在治国理政上惠及苍生,而且发明医药,创下了惠泽万世的伟大功业。
在后来的时代,深于医道者也大都有着圣人的能力和情怀。西汉名臣贾谊就说,古代的圣人,如果不在朝堂为政惠及天下百姓,就必定是隐于医卜方技之业,利泽民间。方技之士也有豪杰,切不可小看。